新闻中心
顾客至上,诚信为本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15日召开 将研究十二五规划

发布时间:2010-10-15


中新网10月15日电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定于今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此次会议主要议程之一。


7月22日和9月28日召开的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别确定了此次会议的主要议程和日期,并讨论了拟提请全会审议的文件。


中央政治局会议传递明确信号


中央全会在党的历史上通常都有重要标识意义。近年来,通过定期的政治局会议和中央全会的平台,党先后讨论和作出了包括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具体决策部署。比如,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社会和谐部署,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决定。


十七届五中全会有关“十二五”规划建议,将勾勒出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9月2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会议强调,制定“十二五”规划,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媒体分析指出,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有关表述,传递出明确的信号——即将启程的“十二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迈出更大的步伐,迈向更广的领域,将为中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十二五”规划将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任务。


“十二五”关注度密集加温


9月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等九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密集赴各地考察调研,广东、新疆、黑龙江、宁夏……足迹遍及东部、西部和中部不同类型的省区,考察调研内容涉及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民生改善、重点领域改革等多个方面。分析认为,在五中全会前夕高层密集下基层,了解实际情况和民众所需,将有助宏观决策。同时,也凸显出中央高层对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高度重视,对制定好十二五规划、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决心和信心。


近期,中国主流媒体也纷纷推出系列报道,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新华社的文章指出,“十一五”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间,中国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汶川地震等一系列历史罕见的严峻挑战,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结构调整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中新社报道说,五年前,“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类的表述,就已出现在“十一五”规划中。如今,在“十二五”期间完成这一转变已变得更为迫切。事实上,要取得突破性进展,仍然面临巨大的困难,甚至更严峻的挑战。观察家们普遍认为,中国正步入1950年代社会制度转型和1980年代以来经济体制转型之后的第三次社会转型。


港台地区近期也显示出对“十二五”的高度关注。台湾舆论对“十二五规划”多有期许。《工商时报》日前发表社论指出,站在台湾的立场,我们期盼大陆经济得以在未来5年内全面转型更新,因为那将为两岸经贸合作的深化与提升带来新的契机。


《联合报》从10月4日到8日开辟“十二五新方向”专题,连载5篇文章分析大陆经济转型契机、两岸新产业合作等。文章说,大陆“十二五”期间将加速经济结构改变,从“世界工厂”转型为“世界市场”。台湾产业如能掌握大陆转型契机,利用两岸互补优势,培育国际化品牌,自是商机无限。


进入10月,香港各界对于“十二五”的关注度日益升温,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10月13日在《施政报告》记者会上表达了香港对“十二五”充满期望。


曾荫权说,香港参与“十二五”规划的工作已经开始很久,已邀请了发改委的专家来香港实地研究几次,也在北京商讨了多次,今年也跟内地的专家、广东省以及港澳办商讨这件事。


曾荫权说,最重要是利用“十二五”清楚介绍香港将来发展的定位,特别是香港作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的地位,并讲清楚香港与上海等国内的金融中心的分工问题,以及把粤港合作、特别是融合香港作为区域发展财务中心的工作更清楚地写出来,这样香港就可以放心“先行先试”。



十七届五中全会开幕 缩小贫富差距或成焦点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今起在京召开,为期四天的会议将审议未来五年中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即十二五规划,以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缩小贫富差距、改革收入分配体制等事关民生的议题将有望成为焦点。


自1953年以来,中国每个五年计划与规划都规制着五年内国家发展战略、发展政策的路径轨迹。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首次在公开场合提出“包容性增长”的新概念。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汪玉凯表示,这是中国促进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最新举动,它也将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涵之一。


人民日报昨日刊发的一篇评论提到,要实现包容性发展,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唐钧认为,参与和共享的发展才有意义。应该使人民群众有充分的发言权,让他们享有行使民主权利的广阔空间,以求在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之间重建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认知,使每一个个体都能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之中。济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俞宪忠也认为,包容性增长就是经济增长、人口发展和制度公平三者之间的有机协同,更关注民权民生,更能满足民众权利发展的制度公平诉求。


综合《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


专家解读


十二五:从“生存型”到“发展型”


中国发展方式面临第二次转型,专家称十二五将加重改革分量


十七届五中全会一个重要的议题是研究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十二五在中国改革历史中将处于什么地位?转型中的中国,有哪些问题亟须在十二五期间解决?昨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迟福林接受了本报的采访,以专家的视角,透视十二五规划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新阶段从国富到民强


新京报:十二五规划将会如何承前启后?


迟福林:要突出强调的是,十二五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十一五发生了明显变化,比如外部环境有三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外部市场的变化,二是全球气候的变化,三是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同时,国内环境也发生了变化,趋势性的变化比十一五增多了。过去30年是“生存型”阶段,十一五时期“发展型”的阶段性问题突出了。我们以经济总量为目标的增长方式,同“发展型”的阶段性特征越来越不适应。


新京报:如何理解?


迟福林:从个人消费而言,“生存型”消费明显减弱,以自身发展为主的“发展型”消费明显加大,这种基本特征会在十二五时全面凸显出来。在这个背景下,为什么内需不足,就是发展导向有问题。


也就是说,要由经济总量导向转向国民收入导向。第一,国民收入导向是适合现在阶段的;第二,只有这样才能释放和扩大社会总需求,社会总需求的变化才能使中国真正走上以内需为主的发展道路,逐步走向消费大国。


所以,内外环境的明显变化,使得十二五处在重大选择关头,处在以发展方式为主线的第二次转型的阶段。十二五这个事情选择对了,做好了,对中国后20年、后30年的国富民强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更强调增长方式改革


新京报:“转型”是十二五的关键词,其中之一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是转变发展方式已讲了很多年。你认为十二五要怎么走这一步?


迟福林:转变的大趋势我想已经明确,一个是投资主导逐步转向消费主导,二是工业主导逐步转向城市主导,最后由中高碳经济转变为低碳经济。其实这不仅是趋势,现实性也很强。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涉及一系列结构性的改革,比如财税体制改革、政绩考核,以及和政绩考核相关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另外还有资源环境税的问题等。所以,经济增长方式的矛盾,是一个结构性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要靠自主创新,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还要靠结构性改革来解决。


新京报:如何克服这些因体制改革而遇到的阻力?


迟福林:不是说十二五完成所有改革,但是我想,十二五会加重改革的分量。十二五规划中,会更强调改革对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


本报记者 吴鹏


同题问答


【对话人】


迟福林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梅新育 (微博)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


经济增长应结合社会进步


今年9月份,胡锦涛提到了“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在十二五中会如何体现?


迟福林:“包容性增长”其实是对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前提是满足人的自身发展的需求;另外这种增长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相结合的;第三,这个增长必须在利益协调中满足多数人利益。所以包容性增长的基本出发点,就要转变现在以总量为目标的基本发展方式。包容性增长要满足多数人的利益,这就要调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梅新育:这个“包容性增长”是希望调整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尊重现实、维持大局稳定的情况下渐进改善,所以才有“包容”一词。我想,应该在国内收入分配调整、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国际经济关系协调这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关键词:政府转型


政府应保有强大行动能力


体制的改革,势必会涉及政府的“转型”。政府转型在十二五期间的难点在哪里?


迟福林:政府转型现在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我们到底是实行市场主导下的政府作用,还是实行政府主导下的市场作用。另外,政府的理念转变,也是难点。


一个转型的政府,需要在理念上有四大转变——从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从国富优先向民富优先的转变,从做大蛋糕向分好蛋糕的转变,国有资本从盈利型向公益型的转变。但是政府转型会遇到部门利益、地方利益的阻力。


梅新育:我想难点在于以下几条,一是如何保证政府的强大行动能力,同时又防止其遭遇滥用。后一点媒体讲得很多,前一点很多媒体忽视了。


(政府)不仅能够提出简洁、鲜明、有力的目标口号鼓动全社会干劲,而且能够有条不紊地组织实现目标,这一点正是中国与印度等新兴市场的关键区别。对于一个大国而言,没有强大的政府行动能力是万万不能的。


另一个是要如何保持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强大能力,同时又避免被资本收买。就总体而言,政府应该有能力在必要时强力调整利益格局。


关键词:农民工问题


十二五助推农民工市民化


对于农民工以及新近被关注的“穷二代”,十二五规划将如何保障他们的发展?


迟福林:我想,在十二五规划中,将有条件的农民工“市民化”。一是基于目前的历史阶段,强调公平发展,如果连农民工的问题都解决不了,这是说不过去的;第二,现在农民工的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80后农民工的比例现在占了一半以上;第三,农民工实际上已经融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的一部分;最后,在长三角、珠三角,已经在未来几年做出了相应规划,这也是一种局部突破。所以,从多方面看实现有条件的农民工市民化,应当作为十二五的约束性的目标。


梅新育:第一应该是在规范工资收入增长方面取得进展,让劳动者取得体面收入。二是保持土地制度基本框架稳定,避免农民工群体及其家庭的终极保障遭到剥夺。同时为农民工群体平稳融入城市创造更多条件。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吸收了最多农民工的东部地区和大城市不可能让他们全部就地融入,这个问题要通过产业转移来化解。产业转移不仅能延长众多产业的生命周期,还能够让劳动者在家乡就能找到体面收入的就业机会。


记者 吴鹏 来源:《新京报》



Copyright © www.ctfban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百集团 版权所有 鄂ICP备11019059号-1 网站建设武汉网户